廣告

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

我們都忘了,放下也是一種選擇



「我們都忘了,放下也是一種選擇。」
書裡的78則寓言小故事,每篇的主旨都不盡相同,卻都在告訴我們要懂得「放下」,所要放下的並不是手邊的工作或是要忙的事件,而是要放下一個「私」字。
生活中常因要求過高,不能滿足現狀的拼命努力工作賺錢,只是為了好還要更好、精的還要求精。努力工作,只為了認真消費,忙碌生活從不曾停下腳步,了解自己生活裡真的需求是什麼?心理能使自己踏實又是什麼?書裡幫我們找了幾個方向,讓我們回歸到心的原點 找尋心靈的聲音。除此還有另一條路 「放下」,我們都只記得如何去得到,但卻忘記了其實放下,或許會得到更多東西,人不會無路可走,只是要看你是否懂得去找適合自己一條路來,或許放下就是人生的另一個新的開始,只有努力沒有目標,只會在原地打轉,若有努力也有目標,就算一開始比別人落後,那也一定會有一番成就,就算沒人看見,只要過的問心無愧就好了。如果我們懂得如何放下,那麼是不是讓自己的包袱變輕了,壓力變小了,那麼以後的路說不定會愈走愈順!
決定放下 是一份勇氣,也是一種堅決 。緬懷與哀悼的時間已經足夠了,不能再任由時間的殤將自己淹沒,收起脆弱放進記憶的時空膠囊,待時光流轉物換星移。
「放下亦是得」,命裡有時終需有,命裡無時莫強求,是你的就是你的,不是你的求也求不到。應該放下的就放下,應該得到的自然會得到。這種或許帶有消極心態的人生觀,卻可以平衡在生活中所帶來的不平衡,有時候還能使人活得豁達自在、開朗些。當然對那些有理想、有幹勁,並且不斷追求財富、事業的人來說,這可能會是有點灰色不長進。然而,人生有太多東西想去追求,窮極一生的精力,卻還不能全得到,因此必須有所選擇。在選擇時自然依個人本身的人生觀作判斷,既然如此,總得有取有捨。當自己作出某個選擇而有取捨時,是否表示其他人亦當如此呢?是否需要以個人的觀點判定呢?如果一個人明白了各有因緣的道理,自然會尊重不同的選擇。當一個人不去追求他認為不值得追求的東西時,只是意味了他內心的選擇,但他也還會去追求他認為值得的東西。而當我們知道因果是平等的,多少的付出與多少的回收是相等的。
同樣的,得到多少的同時也得付出多少。一切的得與失、取與捨,只不過是在表相上增增減減,實質上是不增不減的。因此我們只在假相中,虛幻中得得失失、取取捨捨,忙得不亦樂乎,卻在本質上無有增減。因此,在某種消極的心態,反而讓人活得更自在,若再放下應得的,那就什麼都放下了,還求什麼呢?懂得什麼時候不要說話,是一種智慧。當朋友也是一樣。在別人哀慟欲絕的時候,你還要追根究底,就像人家的傷疤好不容易在結痂,你還來撥人家的痂。最好的安慰是無言的微笑,和傾聽。如果你真的珍視感情的價值,就該懂得在他倒霉的時候施小惠。也許我們都沒有聰明到「一句解千愁」的地步。但傾聽卻是人人做得到的施恩行為。『說話浮躁的,如刀刺入;智慧人的舌頭,卻為醫人的良藥。』待人退一步,愛人寬一寸,在人生道上就會活得很快樂!

在每個人的心中,其實都藏有一塊無形的「玻璃」,讓我們不敢大膽、主動、積極、進取的表白自己,或者去做某件值得去做的事情。例如你常常會想:我應不應該說呢?說出來會不會得罪人呢?這件事情我可不可以做呢?如果有不好的後果怎麼辦呢?事情還沒做,就先被自己嚇退好幾步。而這些不確定、不敢嘗試的心態,就像每個人心中的玻璃,不只阻礙我們前進,也限制我們的潛能。偶爾遇到挫折,很多人便會有「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繩」的感受,碰到難題就只是能閃則閃,就怕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。我們常用閩南語「驚驚袂得等」這句諺語來激勵人不要畏首畏尾,要勇往直前。一個不自我設限勇於打破心中那塊無形「玻璃」的人,通常也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人。
不失怎得? 放下吧!!
.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