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告

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誰說人是理性的



誰說人是理性的,就市場的經濟面來看,是毫無根據的,如果25元可以省5元你會放下手上要購買的商品,多走10~20分鐘去買,但如果是500元省5元,你還會放下手上要購買的商品,多走10~20分鐘去買嗎?恐怕不會吧。有人不願意花一、二萬元添購家裏的沙發,卻願意為自己的名車多花比一、二萬元還多的錢去升級車內真皮沙發,這就是人類的理性嗎?這是第一章相對性的真相所提到的,現實面的真相在於實際的使用性及個人的虛榮心的表象,可以做出此一差別的比較,我們對同樣一筆金額,在不同比較的情境,有不同的參考價位時,做以相對性的比例,而不是絕對的差額來做決定,如何避免我想只能降低對物質享受的參考標準。
第二章供需的謬論,前些時日,電視媒體不斷出現一則由工總製作的「減稅救經濟」廣告,更砸下重金猛打宣傳,用似是而非的謬論,向全民進行疲勞轟炸式的洗腦,並藉以向賦改會及政府施壓,試圖左右本次稅改的方向。然而,事實果真如此嗎?其訴求「稅低才能發展經濟,稅高則經濟就衰退」。如果這理論正確,免稅天堂的威京、開曼群島不就是世界經濟發展第一名的國家?而瑞典這高稅賦的國家,由於政府嚴正清廉,百姓願意繳較高的稅,同時也感受到其完善的社會福利與高品質的生活環境,如免學費的教育、高素質高創造力的勞工,國家投入科研經費人均為世界第一,造就了世界級的企業。高稅負真的無法發展經濟嗎?回頭看台灣,從過去經濟成長率平均八%,於實施促產條例擴大對企業減稅,經濟成長反而掉至五至六%;後來的兩稅合一的減稅方案,經濟成長又掉到四%左右,甚至出現首度的二.一七的負成長。實證可知,台灣一再實施減稅,並未帶來更好的經濟成長;而供需的謬論,從政府的稅收,來對自由市場的放大解釋,是沒有百分之百的市場規範,來律定市場的價格及最佳狀態,因為人如果是有理性的動物,相信給予固定的規範,自由市場便可能成為一個無摩擦可控制的理想局面。
零成本的成本,免費卻讓你付出更多?想要吸引消費群眾?打出「免費」的promotion!來拉抬產品銷售數字,但免費的背後,要付出什麼成本呢?免費背後的隱藏成本不可漠視。同理,我們可以運用「免費」訴求,推動產品使用的策略。大部分策略規劃者都沒有體認到「免費」可能是他們手中的王牌,更遑論知道何時打出這張牌。在這個縮減預算的時代,也許免費牌在直覺上會讓人覺得不對勁,但在經思考後你會明白,「免費」不但威力大,而且十分有道理,亦可以是策略運用的王牌,但先決條件是背後的隱藏成本必須考量,也許有人會認為時間就是金錢,一樣米養百樣人,其價值觀亦有所不同。
在人類的社會中,將彼此之間的互動分為兩種,一種是社會規範,另一種是市場規範,而這兩種規範之間是相互衝突的,在同一個時間、環境裡,只能使用其中一種規範,而且一旦其一種規範闖入另一種規範的領域時,會讓其一先入為主的規範所厭惡。也許這是一種群我分際的結果,對認同的群組,會採用其認同的規範,例如親朋好友之間是採用社會規範,如果提議在丈母娘請客的宴會中要付錢給她,絕對會讓人覺得你是否有問題?在社會規範中,互助合作是理所當然的,且不需任何代價也樂意幫助。但在市場規範理我們卻必須事事談錢及相關的自由市場交易規則,事實上,只要強調利益與金錢報酬,人們就會採用市場規範。
性興奮的影響這一章,高等學府的男大學生,邊看色情畫面自慰邊回答問題的實驗中,興奮指數越高,過去在常態理智下認為絕不可能會做的事情,很高比例地變成會做、願意做。包含原先個人嫌惡、甚或道德上知道不該做的事情,同一人「清醒」和「性慾高張」差異最大的題目是:「你會對一個女人下藥,以便增加她和你做愛的機會嗎?」差異高達420%!「利欲薰心」、「色令智昏」這些成語真不是隨便講的。而且,也許不只是別人才會發生的事,自己可能也是其中的一份子?或許大家真的都是雙面人。
人是可預測拖延和自制的問題,人們都知道需要為退休而儲蓄,因為總一天人會失去工作的能力,但卻一再地拖延沒有履行儲蓄,在消費上沒有自制的為所欲為,拖延應該去做而未做的時間,總是在面對慾望時,失去自制力。作者認為,拖延和自制來自於情緒高漲的影響,我們在理性時訂下的計畫,卻在情緒高漲的影響時,認為何不先讓自己享受一下,拖延到明天再去做也沒關係。
所有權,這個名詞,可以說是一個具體實際表示,也可以說是一個虛擬抽象的想法。今天我買了一部車,我就擁有了這部車的所有權;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,在我腦海中的映象也是我的所有權。所有權,它是一種無藥可救的毛病,作者要我們嘗試在每項交易中不把自己視為擁有者,讓自己和屬意的商品之間保持一些距離,只是所有權並不僅限於物質,它也適用於對事情的觀點,這些往往都是知易行難的,因此,希望每個人能真正用心去思考這個觀念,如果喜愛超出了理性的範圍,那將使我們很難將它拋開,最後得到的,往往只是一種僵化而頑固的意識形態而已;對身旁的事物抱持一點疏離的感覺,藉此節制想要擁有的慾望。或許是有點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的禪意吧!

不願關上門的結果,為何選擇太多會讓人偏離目標?問題就在於「選擇太多」,其實任何選擇都需要「成本」,其中最大,也最讓人付不起的成本就是「時間成本」。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會希望為自己的將來「留後路」,這樣的想法事實上就會讓自己資源分散,最後就是落的「樣樣通,樣樣鬆!」一事無成的下場。人生就是在不斷的選擇過程中度過,如果一直讓自己花許多時間來「思考」,或來蒐集情報,以求萬無一失的決策,通常會錯過許多機會,不要怕跌倒,不要擔心挫敗,主動放棄一些不必要的選項,會幫助自己在人生旅途中容易聚焦,也容易達成目標。
品格的問題,則探討我們為什麼不誠實?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名言「誠實為上策」其實經不起日常的摧折。因為我們內在的良心,只有在犯大錯時才會啟動,所以各式各樣貪小便宜的「小節出入」並沒觸動警鈴。
「沒有超我(superego)來協助監測與管理我們的誠實,我們唯一能防止犯錯的舉動就是做成本效益分析。但是誰會有意識地去衡量從旅館房間拿走浴巾所得到的效益,與被人逮到將付出的成本呢?」作者的意境我們是否能夠感受。
.

0 意見: